国庆中秋假期,一名游客带着家人去内蒙古旅游。他在路边的田地里看到许多机械化收获后被遗弃的土豆。他询问村民是否可以接他们。乡亲们不仅慷慨地接受了,还慷慨地送给了他一大袋土豆。过了一会儿,我们收获了很多土豆。这段《拾秋》视频迅速获得关注,并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。网友评价:“就像是在草原上抓了大海”。
“秋收”又称“秋收”,原指秋收后将落在田间的果实收集起来,以免浪费。如今,这种行为被赋予了新的意义,成为一种集旅游与教育于一体的新玩法,贴近自然,全家参与。感受“秋收”收获的喜悦,体验不一样的收获不是在大自然中度假。旅行也可以成为没有围墙的自然课程。
从教育角度来看,《秋收》提供了一种将课堂搬到乡村的学习理念,孩子们可以亲手触摸土壤,观察体验农作物的生长,用脚牢牢地踩在大地上体验生活,而不是观看屏幕后面的世界。
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,“秋收”代表了“全家人一起亲近自然”的旅游趋势,全家人一起寻找、挖土豆、搬运土豆……这样的旅行记忆比在同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合影更难忘。 “秋收”的走红还可以提高品牌影响力,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农业资源和相关品牌。
还要注意适度“采摘”,适度文明体验“秋采摘”方式。游客可以提前做好计划,确保出行安全。采摘前需要获得农民的许可,不能为了体验而采摘新鲜水果,破坏农作物或留下垃圾。目前一些企业正在发布“官方指导路线”,规范“秋收”行为,保证参与的乐趣,值得效仿。
从优质种子种植之旅,到“采蘑菇”、“抓鹅”等农业体验,从农业体验到工业旅游……辽阔的土地蕴藏着开发独特文化旅游的无限可能。关键是能否清晰捕捉需求,将“增长的流量”转化为“长期的人气”。进一步聚焦特色农产品,“旅游+”融合发展路径将进一步拓展。
“收集秋天”,收集的是幸福和情感。我们希望变“流行”为“持久”,打造更多让游客体验宜人的自然景观、满足特色美食、丰富多彩的流行文化的场所。
(摘自《内蒙古日报》原标题《秋收旅游文化密码》)
《人民日报》(2025年10月27日第05页)